入伏是指夏季进入三伏天气,也是炎热的高温季节的开始,进入“三伏”意味着要迎来最热的日子。根据气象学的定义,入伏期是指我国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,当气温连续3天日平均温度达到35℃及以上,且无明显降温迹象时,即正式进入三伏天气,下伏期是到处伏前一天,终伏期是到起伏前一天。
如进入“三伏”时,人体易出汗、血管扩张等生理特点决定,人体需消耗更多营养物质和水分,容易导致口渴、出汗、心率加快等症状。因此,防暑降温工作变得尤为重要。
下面是几条进入三伏天气后需要注意的防暑措施:
- 适当减少外出,特别是在中午至下午2-3点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外出,如果必须外出,建议选择穿戴轻便、通风且不易吸汗的衣服。
- 远离较为拥挤和易积热的场所,如:高墙、深墙、高山、山谷、洞穴、停车库、死角、钢筋水泥楼房、地下室、锅炉房等,以确保有足够的风险。
- 饮食方面,注意清淡、易消化的食品,多喝水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。如果出现中暑症状,要及时服用一些中暑药。
- 患有高血压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人群要尤其注意休息,劳动时应适当减少或停止间歇性活动。
- 平时合理锻炼身体,保持良好心态,增强身体自身调节能力。
入伏是什么意思
入伏是什么意思
入伏是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。入伏一般指从小暑之后到立秋之前的一个时间段。据农历算法,入伏是指夏季从小满到立秋之间的一个节气。
入伏时节,正值夏季酷暑的高峰期,气温高、湿度大,同时伴随着雷雨、台风等气象现象。此时,人们应加强防暑降温,注意饮食调理和适当锻炼,同时还需做好护肤、防晒等工作。
你问我答:入伏是什么意思?
入伏,古时候叫做“大暑”,是中国特有的节气名称,表示夏季的第11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,夏至后15天时刻到来。而“伏日”是指入伏节气后的连续10天里,最热的几天,俗称“三伏”或“中伏”、“下伏”。“伏”意味着意味着酷暑难耐,对人的健康非常不利。
对于我国普通老百姓来说,入伏的意义在于这时天气会变得异常炎热,对身体健康隐患极大。此时要注意“三伏”养生,以清淡为主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,多喝清凉的茶水等。
总之,入伏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将长时间持续,老百姓们应该要加强防暑降温的措施,尤其是外出务必防晒,多喝水,保护好自己的身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