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明清两代的主要军器——火铳

火铳是中国古代火器的一种,明朝中后期至清朝盛行,成為明清兩代的主要军器之一。

它源自欧洲,全长逾1米,重约1公斤,炮口端径约2厘米,初速180米/秒,有用射程可达百米之遥。火药、铁制火铳管都是要害部件。明初时,火铳泛起在中国,是由葡萄牙传入的。厥后,辽东守将巨鳌获得火器著名专家徐达的指导,把葡萄牙的火铳改为“二寸五子火铳”,而这一使用了弹种比欧洲火器更为先进的中国火铳,很快成为中国式军器制造的主流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手艺的一直提高,火铳逐渐成为军队必不行少的武器装备,其效力也一直增添。明朝嘉靖年间,徐达将这种火器携带到辽东,再加上明军器器制造工艺的一直改善,火铳逐渐普及。到清朝,火铳更是成为主要军器之一。据史料纪录,火铳在1644年的嘉定之战中,起到了决议性的作用,成为进入北京的“敲门砖”。

总的来说,火铳是古代冷武器向热武器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,是军事事业的一大提高。现在,火铳已经成为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,被普遍应用于影视和文化衍生品中。

相关信息